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读《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有感
 
作者:刘兴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202 更新时间:2019-4-19 11:00:38

为进一步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公司干部职工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从三月份开始,公司党委开展每月读书活动,坚持每月向广大干部职工推荐阅读书目,3月份,公司推荐书籍为《工业4.0》,广大干部职工积极阅读并撰写心得体会。经评比:3月读书月活动心得体会优秀奖获得者:杨兰花、刘兴爱、雷巧云。

 

                           三月读书//我们一起读《工业4.0》(第三期)

 

奏响甘肃稀土时代变革最强音

-----读《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有感

财务部  刘兴爱

 

读完《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固然某些章节专业术语尚有不甚详解之处,但总体上深受启发,感触良多!查阅百度得知,德国的“工业4.0”与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中国的“两化融合”有异曲同工之妙。2015年的中国有几个概念非常火,第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二就是工业4.0,第三个就是“互联网+”。“互联网+”是巨大无比的概念,“互联网+”里面有“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零售”、“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制造”。而“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它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所以很多人说,工业4.0是整个中国时代性的革命。

通篇读完,结合我公司的两化融合”项目,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到底什么是“工业4.0”,了解掌握如何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洪荒流中,成长为傲立潮头的时代弄潮儿!

首先,我认识到,工业4.0没有标准答案,连德国人自己都没有。现在工业4.0/智能制造正火,对工业4.0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有德派解释法、有美派解释法,还有更多的中派解释法,有人说是数字化制造,有人说是互联网+制造,也有人说是大数据+制造,更有人说是AI+制造等等,但真正能把工业4.0/智能制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清楚的不多。但早在4年前,马云就通俗易懂的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工业4.0/智能制造。2015年3月15日,马云在德国汉诺威IT博览会上说:“未来的世界,所有的制造商生产的机器,这些机器不仅会生产产品,它们必须说话,它们必须思考。机器不会再由石油和电力驱动,机器由数据来支撑。未来的世界,企业将不再会关注于规模、标准化和权力,只会关注于灵活性、敏捷性、个性化和用户友好。”我认为,马云的这段话里非常精炼的从美国的智能制造讲到了德国的智能制造,从工业1.0,2.0,3.0,讲到了工业4.0,如果能真正理解这几句话,就对工业4.0/智能制造理解的就差不多了。

其次,我认识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工业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两化融合是国家工业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新战略。两化融合政策的发展历程充分显示了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推进两化融合对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对企业来说,两化融合就是借助企业信息化技术,引入“智能制造”、“智能产品”等新概念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工具,将信息化与企业的研发、制造、销售、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完成从“企业信息化”向“信息化企业”的彻底转型。结合我公司实际来看,两化融合的思路,是改变以稀土加工、分离、萃取、销售业务为核心的传统管理模式,以企业多年来积累的信息化数据为核心,依靠对企业数据的应用和挖掘,指导企业上至战略、下至具体业务的运行。

两化融合可使公司的运营效率得到质的飞跃,运行成本可控进而得到有效降低,尤其对财务管理的意义非常重大,公司改革改制成立财务中心,即将推行的全面财务预算管理,两化融合为全面财务预算管理提供信息化数据、大数据分析,这就需要MES(制造执行系统)和ERP(管理信息系统)结合。但是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ERP和MES的开发公司通常是两拨人,搞财务的和搞生产的合作,互相不懂对方的职业术语。为此我们必须有大局观念,智能制造需要的不是个人特殊的专业能力,而是需要一个来自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必须打破知识领域的边界,就需要具备多专业技能的人才。因此,要实现中国的工业4.0革命,多技能人才战略的培养是最重要的,特别是我公司地处边缘山区,交通不很发达,作为老三线老工业基地,两化融合项目的建设更需要配套的专业人才,更要重视专业技能人才的待遇和培养,切实把职工教育培训放到公司的战略地位,使员工专业技能多样化,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本篇文字经编者修改)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通信地址:甘肃省白银市42支局  邮政编码:730922  公司网址:http://www.gsre.com  电子信箱:re@gsre.com  
电话:86-0943-8822618(综合办公室)   传真: 86-0943-8822883 8821992 
版权所有 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陇ICP备17000758号-5   甘公网安备 62040202000127号